網址:http://greenmall.info/r/a1437ce3907065b251677e78dac04ad8

平時我自己上網搜尋資料就還蠻喜歡看 D-Link 11N 系列DWA-140 Wireless N USB 無線網路卡



因為可以一網打盡真的是太方便!!!!!

就算沒買過肯定逛過聽過看過 D-Link 11N 系列DWA-140 Wireless N USB 無線網路卡

吧!!!

D-Link 11N 系列DWA-140 Wireless N USB 無線網路卡

功能
:

D-Link 11N 系列DWA-140 Wireless N USB 無線網路卡

描述
:


符合802.11n draft 無線標準,高速300Mbps 無線傳輸速率,USB介面

產品特色

?

- 具備USB (USB 2.0) 介面適合安裝於筆記型/桌上型電腦

?

- 符合IEEE draft 802.11n 無線標準,可向下相容於802.11b/g 無線設備

?

- 採用 2.4 GHz 無線頻段

?

- 提供強大的64/128 bit WEP, WPA, WPA2 無線安全加密機制

?

- 設定容易,隨插即用

?

- 支援 Windows 2000/XP/Vista 等作業系統

?

- 搭配D-Link 11N 系列無線寬頻路由器DIR-615 DIR-635,DIR-655最高傳速率

?

可達300Mbps

?

產品規格

?

系統需求 +Windows XP SP2 2000SP4

+光碟機

+ 20M 硬碟可用空間

+可用之USB介面

?

標準 +IEEE 802.11n (draft)

+IEEE 802.11g

+IEEE 802.11b

+ USB 2.0

?

無線頻率 +2.412 ~ 2.462GHz

?

調變技術 +DSSS, OFDM

?

資料調變模式 DBPSK,DAPSK,CCK and OFDM

(BPSK/QPSK/16-QAM/64-QAM)

?

資料傳輸速率 +802.11n: 30/60/90/120/180/240/270/300Mbps

+ 802.11g : 6/9/12 /18/24/36/48/54Mbps

+802.11B: 1/2/5 .5/11Mbps

?

傳送輸出功率(TYPICAL) + 18dbm (802.11b)

+ 14dbm (802.11bg/n)

?

天線 +雙內建式天線

?

安全 + 64/128-bit WEP 資料加密

+ Wi-Fi Protected Access (WPA,WPA2)

?

運作電壓 5VDC +/- 10%

?

電力消耗(802.11N) +TX:460mA +RX:240mA

?

指示燈號 + 運作燈號

?

尺寸 87x28x 12mm

?

運作溫度 0 ~ 40

?

保存溫度 -20 ~ 65

?

運作溼度 10% ~ 90% 無凝結狀態

?

儲存溼度 5% ~ 95 無凝結狀態

?

安規認證 + NCC

+ FCC ClassB

+ CE

+ C-Tick

+ IC









D-Link 11N 系列DWA-140 Wireless N USB 無線網路卡





相關 D-Link 11N 系列DWA-140 Wireless N USB 無線網路卡

商品推薦


標題:

颱風有什麼其他的別稱??

發問:

在台灣教颱風 在美洲較颶風 那麼在印度附近的叫做什麼呢 還有什麼別稱嗎

最佳解答:

cyclone是熱帶氣旋的簡稱,不是別稱 我看過不少台灣舊版資料(包括舊版颱風百問)寫旋風,但最新版颱風百問已改成氣旋[[1]],況且印度最常用的詞始終是cyclonic storm(氣旋風暴)。 再者,俗稱已在熱帶氣旋談及,實在與本文無關。提及颶風只是由於世界氣象組織WMO-No.471文件把此分級叫作Hurricane (or local synonym)。印象中此段原本大約是 在氣象學上,按世界氣象組織定義:熱帶氣旋中心持續風速達到級12級(即每秒32.7米或以上)稱為颶風(hurricane)或本地近義字(local synonym);而北太平洋西部(赤道以北,國際日期線以西,東經100度以東)使用的近義字是颱風(typhoon) 作為解釋颱風定義,這已足夠 "颶風的名稱使用在北大西洋及東太平洋"及"在孟加拉灣的用字"兩事實在與本文無關,宜於熱帶氣旋談及 http://zh.wikipedia.org/wiki/Talk:%E9%A2%B1%E9%A2%A8

其他解答:

(一)「颱風」名詞之來源 我們都知道颱風來的時候一定有狂風 有暴雨,在狂風暴雨之下一定會給人們帶來可怕的災害 受過颱風災害的人都會談颱色變。那麼,颱風究竟是什麼呢? 在氣象學上說,颱風是一種熱帶氣旋 也就是在熱帶海洋上所發生的低氣壓 至於颱風這個名詞的來源 一般都說是從廣東話「大風」演變而來 但據考證,可能是從台語「風篩」演變而來 因「台語篩同台加風作颱」,至今台語稱颱風為風颱 所以此一說法頗為可信 無論「大風」也好,「風篩」也好 總之颱風就是在熱帶海洋上發生的一種非常猛烈的風暴。 (二)颱風之源地 台灣所遇到的颱風大都是從北太平洋西部來的 發生的地點以加羅林群島附近至菲律賓之間的熱帶海洋上為最多 另外南中國海也有颱風發生,但次數不多,威力亦較小 颱風並非僅對我國造成災害 在日本、菲律賓及中國大陸也常受颱風之侵襲 而美國、印度,甚至南半球澳洲一帶亦都有熱帶氣旋的侵襲 不過各地對此類風暴之稱謂有所不同罷了 在大西洋發生的稱為颶風 此字起源於印第安語 意思是惡劣天氣之神 在印度洋上發生的稱之為旋風 因颱風本是一種旋轉之風。 (三)颱風強度之定義: 颱風強度之劃分是依據其中心附近最大風速而定 (1)熱帶性低氣壓-中心附近最大風速等於或小於每小時 33浬(每秒17.1公尺)即等於或小於7級風。 (2)輕度颱風-中心附近最大風速每小時為34至63浬(或每秒 17.2至32.6公尺),相當於8至11級風。 (3)中度颱風-中心附近最大風速每小時為64至99浬(或每秒32.7至 50.9公尺)相當於12~15級風。 (4)強烈颱風-中心附近最大風速每小時在100浬(或每秒51.0公尺)以上,相當於16級或以上之風。 在太平洋上一年到頭,均可能有颱風發生 惟通常以7月至9月最多。根據過去紀錄 侵襲台灣之颱風,最早出現在4月下旬 最遲為11月;侵襲次數,則以7、8、9,三個月為最多 (四)颱風之命名及編號 颱風在以往並無名字,普通都按每年發生次序編號 國際間並無統一規定。當同時有兩三個颱風發生時 常會不明所指,發生混淆 於是在民國36年(1947年)美國駐關島的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 Joint TyphoonWarning Center,簡稱 JTWC ) 開始對每次發生的颱風予以定名,以資分辨 定名的原則是北半球180度以西 按英文字母順序排列4組女性名字(每組21個名字,4組共計84個名字),週而復始,輪流使用 北半球180度以東,另定數組女性名字使用 至於南半球所發生之颱風,則用男性名字 如此即可分辨颱風所發生之區域和先後的次序而不致混亂。 民國68年(1979年)北太平洋西部再變更定名方式 颱風之名稱改變為男性、女性相間排列 民國79年(1990年)北太平洋西部之颱風名稱再度更換 且每組增加2個名字,使得颱風名稱的總數擴增為92個 民國85年(1996年)又更改颱風名稱 颱風之編號是用四位數字編列,前二位表示年代 後二位表示當年颱風的發生順序,例如「編號 9608 賀伯颱風」 即表示賀伯颱風為在公元 1996年(民國85年)在北太平洋西部所發生的第8個颱風 世界氣象組織於公元1998年12月在菲律賓馬尼拉召開的第31屆颱風委員會決議 自公元2000年1月1日起,在國際航空及航海上使用之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地區颱風統一識別方式 除編號維持原狀外(例如公元2004年第1個颱風編號為0401) 颱風名字將全部更換,改編140個名字,共分5組,每組28個 分別由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海域國家或地區中14個颱風委員會成員各提供10個 再由設於日本東京隸屬世界氣象組織之區域指定氣象中心(RSMC)負責依排定之順序統一命名 至於各國(或地區)轄區內部之颱風報導是否使用這些颱風名字 則由各國(或地區)自行決定。 由於新的140個颱風名字原文來自不同國家及地區 不僅包括過去慣用的人名,而且包括動物 植物、星象、地名、神話人物、珠寶等名詞 非按英文A至Z的排序,因而十分複雜而不規律|||||西北太平洋沿岸的中國、韓國、日本、台灣、越南與菲律賓等地,習慣上稱當地的熱帶氣旋為「颱風」。而大西洋和東北太平洋沿岸地區則習慣按照強度稱當地的熱帶氣旋為熱帶性低氣壓、熱帶風暴或颶風(Hurricane)。氣象學上,則只有風速達到某一程度的熱帶氣旋才會被冠以「颱風」或「颶風」等名字。 南半球在不引致誤會時,間中會採用「氣旋」(英語:Cyclone)一字作「熱帶氣旋」(Tropical Cyclone)的簡稱。北印度洋地區則慣用「氣旋風暴」(英語:Cyclonic Storm)及相關分級稱呼熱帶氣旋。澳洲曾稱當地的熱帶氣旋為「韋利韋利」(willy willy),但按現今澳洲氣象局的用詞規範,「willy willy」是指塵捲 熱帶氣旋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86%B1%E5%B8%B6%E6%B0%A3%E6%97%8B&variant=zh-tw|||||依照世界氣象組織於1998年12月在菲律賓馬尼拉召開的第31屆颱風委員會決議,自西元2000年元月一日起,在國際航空及航海上使用之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颱風統一識別方式,除編號維持原狀外(例如西元2000年第1個颱風編號為0001),颱風名稱將由以往使用的4組92個名字全部更換,編列為140個,共分5組,每組28個,這些名字是由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國家或地區,14個颱風委員會成員所提供(每個成員提供10個)。此名稱將由設於日本東京隸屬世界氣象組織之區域專業氣象中心(RSMC)負責依排定之順序統一命名。至於各國(或地區)轄區內部之颱風報導是否使用這些颱風名稱,則由各國(或地區)自行決定。 西北太平洋及南海颱風自1947年開始由設於關島的美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簡稱JTWC)統一命名,早期命名方式全以女性名字依英文字母排列命名,1979年開始改以男女名字相間的順序命名,沿用迄今。 由於新的140個颱風名字原文來自不同國家及地區,不是慣用的人名,而是包括動物、植物、星象、地名、人名、神話人物、珠寶等各詞,且非按英文A至Z的排序,十分複雜而不規律。中央氣象局為了慎重起見,做了民意調查,超過七成四的民眾認為颱風消息報導以颱風編號為主,輔以國際颱風命名較為合適。 根據2000年11月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會議決定,更改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部分颱風名稱,此訊息並刊登在2001年10月份颱風委員會秘書處所出版之「颱風委員會2000年回顧」文獻中刊載。其中泰國氣象局提出四個颱風名字修改其英文拼字,分別為Vipa改為Wipha、Megkhla改為Mekkhala、Kularb改為Kulap及Ramasoon改為Rammasun,修正原因為依照泰文發音而言,原英文字母拼法有誤。另外2個則完全替換,Morakot取代Hanuman(原泰國提供之命名)及Aere取代Kodo(原美國提供之命名)。Hanuman被替換原因為印度氣象局提出反對使用Hanuman一語作為颱風名字,因它與宗教觀點有衝突,Hanuman乃印度神祇之一,因此替換成Morakot,Morakot之原意為綠寶石。Kodo被替換原因為其發音近似米克羅尼西亞語另一不雅文字,因此替換成Aere,Aere係馬紹爾語,表示風暴的意思。2004年另有四個颱風名字更換,Peipah取代Vamei(原澳門提供之命名)、Matmo取代Chataan(原美國提供之命名)、Nuri取代Rusa(原碼來西亞提供之命名)及Molave取代Imbudo(原菲律賓提供之命名)。

D-Link 11N 系列DWA-140 Wireless N USB 無線網路卡

2AEF9E12E459C4E8
arrow
arrow

    v91bt77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